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1“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习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
1.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原有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3“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节课首先完成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要联系生活的实际,不仅只限于教材提出的的油桶、箱子、仓库更重要的,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身边的容器,要通过小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比较出容器和实物的区别。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非常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而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学习中首先要联系实际在哪里见过L、ML,这些容积单位,这些单位是在哪些商品上见到的,要通过小组展示,班级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容积单位的用途之广,认识到容积单位是计量液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我们使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习容积单位的。学生认知容积单位还要联系体积单位,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一升、一毫升的大小,掌握知识之间的进率。学生理解升和毫升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小组结合用量筒或量杯度量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容积单位。
第三个学习目标是如何计算容器的容积,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去达成学习目标,去量一量一个方体容器的长宽高,通过操作测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容积是求容器里面的的体积。这个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形成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联系实际,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本节课达成目标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4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 ……此处隐藏5698个字……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习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14《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我首先复习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检查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为新课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课,我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针对教材知识挖掘文本后的隐藏的疑难点进行点拨释疑。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就把自学目标完成,剩下足够的时间通过有趣的实验和闯关活动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释疑学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问题:
1、容器是有一定空间的空心物体,像魔方等实心物体就不是容器,就没有容积。
2、容积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物体的体积,如果杯子中水没装满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称为杯子的容积。
3、容积和体积有联系又有区别。
4、容器中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固体则用体积单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搜集的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样,引入容积单位,感受容积单位(L和ml)的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准备了一个小注射器,让学生直观感受1ml是多少。然后倒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发现什么?原来1毫升=1立方厘米。同样,实验演示学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测出一升水让学生感知一升。结课前拓展延伸:爱迪生考验他的助手:测算电灯泡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几天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可爱迪生一分
钟就测算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测的吗?学生兴致很高,想到了给灯泡装满水,测水的体积就算出灯泡的容积了。这时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测算这个灯泡的体积呢?为学习下一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自学、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习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但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课堂上教师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2.实验没有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只在同学们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让小组代表实验操作了一下。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板书不精美简洁。
容积和容积教学反思15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习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