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能力目标:
⑴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⑶ 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设计1: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就是其中 ……此处隐藏24686个字……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文档为doc格式